4月26日,天安门广场上空的五星红旗随风轻拂,身后是一片破晓的晨曦。
如今,这面红旗伴随着第一缕曙光,抵达了东北大学,以此见证始建于1923年4月26日的东大,百年不变的爱与信仰。
图 | 五星红旗赠予东北大学
(资料图片)
百年峥嵘岁月里,第一个跑到奥运赛场的人从这里出发,第一个建筑系在这里生根发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承托着千百万个数据,第一块“超级钢”在轰鸣震颤的机器运转中锻造,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孕育着新生的朝阳……
东北大学创造的各项第一,应答着世界进化之洪潮,也潜移默化地将“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刻入了每一个东大人的血脉里。
血肉里的英雄骨
1932年7月,代表中国第一次在奥运赛场奋勇向前的刘长春,划过耳边的风里都带着“让我后辈远离这般苦难”的悲怆味道,身上穿着的被他命名为“白山黑水”的战袍,时刻刺痛着他东北沦陷的国仇家恨。
图 | 刘长春和他的“白山黑水”
万里关山,他的母校东北大学,正辗转于流亡路上。
建于沈阳的东北大学曾一度是“东北第一学府”,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兼任东大校长期间,捐出其父大部分遗产兴建学校。彼时,东大名师荟萃,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图 | 东北大学旧址
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炮火震碎了东北大学平静的书桌。东大被迫迁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流亡大学。
一路求学,一路斗争。东大以流亡做刀剑,削出了一把支撑起一个民族不屈灵魂的英雄骨。
“一二·九”爱国运动中,东大学子冲锋在前;直面枪炮,东大学子拒不退缩,成为点燃“西安事变”的导火索。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有近400名学子投笔从戎,有史可查的有60多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图 | 东大永远走在爱国的先锋
硝烟散去后,东北大学白手起家,先后入选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而埋在重铸血肉下的,始终是这把英雄骨。
为了“两弹一星”的尖端原材料,“可可托海的东大人”可以隐姓埋名数十年;为了守卫人民的幸福,东大人邹存邈将自己29岁的生命永远献给了祖国的蓝天。
港珠澳跨海大桥、C919大飞机、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新一代战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东北大学总是使命必达。
钢铸的铠甲
当板卷通过轰鸣的轧机和冷却系统,最后在卷取机上成卷时,世界上第一块“超级钢”诞生了。这一连创国际竞争4项第一的成果,斩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它的研究人员王国栋院士团队正偏安于东北大学东南角的一栋普通白色小楼,谁都不会想到我国轧制技术及其自动化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在这里。
图 | 王国栋(右一)带领团队研发“超级钢”
以钢铁冶金和采矿工程为代表的工科,为东北大学的血肉镀上了坚不可摧的铠甲。
2022年,学校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获评A类;在今年公布的ESI排名中,材料科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前1‰,成为东北大学继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后第三个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
图 | 东北大学火箭广场
“十三五”以来,东北大学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4项,2019年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有6项成果获奖,位列全国高校第九。
冶金工程学科姜周华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柴天佑院士等主持完成的“生产全流程多目标动态优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理论及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果还写入了国际自控联《引领未来自动化发展方向白皮书》。
图 | 东北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万丈光芒下,是一个个东大人在闪耀。
近5年院士增选中,东大冯夏庭和唐立新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天,从东大启程的中外院士已有70余位,他们带着骨子里的“知行合一、自强不息”扎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
而光芒褪去后,东北大学所在山川的质朴而雄豪已经浸润其中。也许王国栋院士对于“超级钢”的看法正隐隐映照着东大的精神,“这只是浪潮里的一朵涟漪,把这一页翻过去吧,往前看,那才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振兴的心脏
上世纪90年代,沈阳市三好街高科技商业一条街上熙熙攘攘,这里是当时我国最有影响力的IT产业发展聚集区之一。带动这条街蓬勃发展的,是我国第一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
东大科技园培育孵化了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集团,其创始人兼董事长刘积仁是土生土长的东大人。以东北大学3万元的科研经费开始,东软集团一步步走到了行业的领军者,是东大产业办学的典型代表。
图 | 东软的起点:3个人、3台电脑、3万元
如今,东大科技园已经升级为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也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路径。
这条路径毫不意外地扎根于白山黑水。近些年,学校与地方联合建设一批校地成果转化平台,与东北企业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300余项,与辽宁科技型企业共建产学研联盟43个,本土孵化落地科技企业近100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超50%。
沈阳市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也正在依托东北大学建设,而沈阳—东北大学创新港更是推动了一批产业技术中心的建立,为建成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持。
图 | 东北大学是振兴东北的源泉所在
现在来看,这条路径已经颇具规模。学校冶金工程学科90%以上的博士学位论文结合现场科研展开,毕业博士生70%以上的成果在生产一线应用。
2022年,东北大学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布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单位),学校两项成果获得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
在具体项目上,学校转化合同交易额近8亿元,超过1亿元转化项目2项,超过1000万元转化项目18项,连续3年进入直属高校前10位,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东北大学用一颗肆意跳动的创新创业心脏,义无反顾地振兴着脚下的广袤土地。
图 | 白雪皑皑的东大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100年前,东北大学在这片伟大山川打下了第一根地桩,寒冬的风雪掩埋了它,又在暖春中消融。
而那声“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的呐喊,始终响彻在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