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合规率始终难以提升
今年1月16日,滴滴宣布恢复新用户注册。综合网络信息来看,滴滴出行自今年重新上架以来,被开罚单早已不是第一次。据报道,6月25日至6月2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公示了21张关于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浙江分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6月15日,九江市交通运输局依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给予7篇行政处罚,罚款共计11万元;4月19日,据信用中国(湖南)网站消息,湖南省长沙县行政执法局对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作出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4月3日至4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公示了35张关于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宁波分公司、浙江分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3月24日至3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公示了38张关于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宁波分公司、嘉兴分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3月6日至3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公示了47张关于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宁波分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公布3篇对于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2月8日至2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公示了21张关于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宁波分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2023年以来,在媒体报道中滴滴出行便有182次被罚记录。在被罚记录中,有高达109次的案由涉及提供服务的车辆未取得车辆营运证,有54次涉及驾驶员未取得从业资格证,有13次涉及未取得出租车运输证,有8次涉及行驶不具备运营资质条件的车辆进行营运服务。从地区来看,浙江开出173张罚单,九江开出7张罚单,湖南、天津各开出1张罚单。
另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全国网约车行业运行数据显示,在订单合规率上,滴滴出行合规率五月排名为倒数第二,四月排名倒数第三。同时,在人车合规上,滴滴的接单车辆合规率、接单司机合规率连续三个月下降。同时,滴滴旗下花小猪出行,订单合规率已经连续超过12个月排行最后一名。
【资料图】
合规率低导致平台投诉量居高不下
3月3日,上海市交通委公布了2022年四季度网约车平台投诉排名。上海市交通委明确表示,“滴滴出行未取得本市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在此情况下,滴滴受理投诉量1306件,排名第一。在投诉主要集中的“服务质量”“未履行订单”“多收费”和“马甲车”等方面,滴滴投诉量均排名第一。
在解释“马甲车”时上海交通委指出,所谓“马甲车”是指驾驶员联系电话与叫车平台软件显示不一致,平台软件显示为“沪”牌,实际却是外省市车牌等。这类“马甲车”的频频出现,导致乱收费、绕路、抛客、拒载等现象投诉直线上升,乘客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而在广州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共办结的262宗网约车乘客有效投诉中,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滴滴出行、花小猪打车)的投诉量远超其他平台排在第一位。其中,“服务态度差”类投诉为85宗,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滴滴出行)比例最高,为34宗,占该类投诉总数的40.00%。截止目前,滴滴已经连续3个月在广州市网约车市场的违章率和投诉率占比最高。
在互联网消费者服务平台上,滴滴的投诉量也在同行业居于首位。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商家滴滴出行下,仅“滴滴用车”一类服务累计投诉量就到达了83058件,远超同行业其他平台。
滴滴为何合规率低?
为何滴滴会收到如此多的罚单,合规率难以提升?
准入门槛较低、制度不完善、合规率低等其实一直以来是各大网约车平台的通病。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网约车消费者认为网约车存在的安全隐患这一调查中,61.1%消费者表示司机准入门槛较低,60.8%消费者表示相关制度不完善,40.1%消费者表示司机信息与平台信息不一致,25.4%消费者表示车辆不合规,22.2%消费者表示车辆信息与平台信息不一致。
另外,滴滴平台本身确实体量庞大。有网友评论:“以滴滴的体量,哪怕只有1%的司机不合规,放到市场上就是几千个网约车司机不合规,罚款订单自然就多。”
还有网友认为:“太多竞争公司想要滴滴倒下了,尤其是一些依托聚合平台做网约车合作模式、保底模式、上班模式、线下模式的租赁公司,对于他们来说只有让滴滴的口碑崩塌了,那些原本打算去租车跑滴滴的司机才会流到自己这里。”
回到处罚内容本身,案由基本绝大多数都是车辆不具备营运证及运输证、驾驶员未取得从业资格证等等证件问题。为何证件不齐全问题始终难以解决?通过滴滴目前面临的竞争环境及整改需要面临的短期损失可见一斑。
有业内人士指出:“并非是滴滴不愿意更改,而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司机来说,办双证成本增加了很多。买的车使用8年或者60万公里就要被强制报废,营运车辆的保险费用大幅增加,一年要一万多元。司机不愿意办,滴滴平台又不舍得直接抛弃数量庞大的不合规的司机。假设现在滴滴平台不合规司机有300万人,每个司机每天300元流水,滴滴平均抽成20%,滴滴每天光抽成的流水都有1亿元。这一亿元,滴滴得有多大毅力才能舍弃?”
大力整改就意味着,短期内滴滴必然要承受一定损失。而市场趋于饱和的形势下,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使滴滴在整改方面面临更大压力。在滴滴被审查暂停注册期间,国内市场涌现出一大批网约车平台,在蚕食滴滴用户的同时,也使得网约车市场逐渐趋于饱和。
今年4月以来,海南三亚、广东东莞、湖南长沙等多地均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风险预警的通告,提示当地网约车市场运力已基本饱和,单车日均接单量已不足10单,提醒从业者谨慎“入场”。有的地方甚至还按下了“暂停键”,发布“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的通告。
另外,有网友表示,滴滴之所以敢于长期无证运营,也是因为在其庞大的资本背景下,罚款与其收益相比九牛一毛。据滴滴公司财报显示,仅2022年1年其营业收入已达1408亿元。一边是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边是罚款力度不足以引起其重视,滴滴会出现罚单众多的状况也就并不稀奇了。
4月17日和4月26日,交通运输部相继发布《2023年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降低过高抽成工作方案》和《关于切实做好网约车聚合平台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展现出对网约车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逐渐收紧的网约车监管再次为滴滴敲响警钟。对于合法营运的要求,仍需要滴滴下大力气去应对。
亏损收窄业绩持续承压,市场份额下降20%
值得注意的是,在合规率垫底的同时,滴滴的业绩也在持续承压。滴滴退市后发布的首份财报显示,2022年滴滴实现营业收入1408亿元,同比下降19%。而在2021年,滴滴的营业收入达到1738亿元,同比增长22.6%。
也是在2021年,滴滴出现了巨亏,归属于普通股东净亏损近500亿元,较2020年亏损幅度扩大了376.2%。随着滴滴剥离了投资巨亏的橙心优选业务之后,其2022年的亏损规模也有所收窄。财报显示,2022年滴滴净亏损238亿元,同比收窄52%。财报显示,滴滴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大板块,分别是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具体来看,2022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收入1259亿元,同比下降22%;国际化业务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62%;其他业务收入90亿元,同比下降7%。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其他业务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为89%、4%、7%。再看滴滴的亏损情况。财报显示,滴滴中国出行业务从2021年的盈利61亿元变为2022年的亏损15亿元;国际业务亏损40亿元,收窄30.5%;其他业务亏损73亿元,收窄62.6%。
不过,经历2022年的挑战后,2023年滴滴的业务有所恢复。数据显示,2023年3月,滴滴中国出行业务日均完单2820万,同比增长了42%之多。订单量增长背后,是滴滴多年积累下来的用户和司机在支撑。截至2023年3月31日,滴滴在中国拥有4.11亿名年活跃用户,1900万名年活跃司机。网约车的根基在于司机和用户,经过早期的抢司机、抢用户争夺战,滴滴早已在网约车市场站稳脚跟。
然而,重启后的滴滴在降本增效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亏损总额有所收窄,但从独占市场近90%份额,下滑至如今的70%,行业老大的位置远不如之前稳了。因此,滴滴不仅要靠盈利稳住投资人的情绪,还要改善运作模式提高合规率,更要顶住来自竞争企业的厮杀,可谓压力重重。如何在提高订单合规率的同时,顶住市场压力改善业绩,是滴滴如今的“必答题”。
而放眼整个行业来说,守住平台合规率也是各大平台都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一直以来,国家对网约车的要求就是两证齐全才能上路运营,缺一不可,这也是对乘客的保护,任何平台都需要引起重视,守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