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寻良策 让敦煌莫高窟“青春永驻”
百度新闻 2023-07-31 21:59:55

公元366年,三危山等来了乐僔。从此,叮当悦耳,一座座石窟绵延10余个朝代,开凿出一座流经千年的文化圣殿。


【资料图】

公元1944年,莫高窟等来了常书鸿。从此,号角嘹亮,一代代莫高人接力70余年,让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熠熠生辉。

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一代代莫高人坚守初心,不断攀登,对莫高窟精心保护,终于给“飞天”一个安全的家;对莫高窟窟内本体的保护,更是无微不至,他们广寻良策,誓与历史和时间“掰手腕”,让莫高窟及其背后的文化得以留存。

修复壁画。

70余年坚守初心 留住最美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现存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遗产点。

莫高窟曾长期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破坏,残垣断壁、风沙掩埋、崖体坍塌……历史照片显示,莫高窟大量壁画曾暴露在风吹沙打、日晒雨淋的露天环境中,整体风貌破败不堪。

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这一状况才得到初步改善。以常书鸿为代表的第一代莫高窟人,通过清理积沙、修筑围墙、抢救濒临毁坏的壁画彩塑等探索性保护实践,开启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的新篇章。

此后,一代代莫高人扎根大漠,广寻良策,对莫高窟进行持续性、创新性科学保护。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敦煌莫高窟位于西北干旱地区,文物材质特殊,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敦煌研究院长期持续关注、监测、研究莫高窟所在区域的气候变化。30多年的监测数据表明,莫高窟所在区域年均降水量约40毫米,以小雨和中雨为主,气候整体呈暖干化趋势,对石窟保护较为有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莫高窟实施本体保护、崖体加固、环境整治等文物保护项目51项。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累计完成86个洞窟整体保护修缮,形成了古代壁画保护、砂砾岩石窟崖体加固、风沙灾害综合防护、石窟监测预警等成套关键技术体系,建成了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具体到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上,一方面,通过薄顶洞窟加固、安装窟门等保护工程,已全面解决雨水渗入洞窟问题,减缓了洞窟内微环境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全方位监测,及时掌握洞窟内温湿度变化情况,据此实施动态开放管理,确保实现乐洞窟内微环境长期处于安全阈值范围内。同时,敦煌研究院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健全暴雨洪水预警体系和突发洪水应急指挥平台,提早获知气象变化数据,有效预判突发天气,及时采取应急预案和防护措施。

苏伯民告诉记者,莫高窟内部在自然环境影响下会发生细微变化,敦煌研究院将通过现代化技术,来防止或延缓这种变化。如果敦煌地区自然环境不发生大的改变,莫高窟整体再保持1600年也没有任何问题。

敦煌研究院技术工作人员在洞窟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

数字技术 开创文物永久保存美好未来

寒暑相推,千年转瞬。

如何重新绽放莫高窟光彩,延续敦煌故事?敦煌研究院给出了答案——建立“数字敦煌”,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高技术,让敦煌数字化体验更加丰富,从而助力敦煌学的发展。”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为了让敦煌壁画、彩塑信息实现永久保存,敦煌研究院紧跟信息技术变革的时代步伐,率先在国内文博界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探索研究。

“数字敦煌”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来探索出一条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之路。

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拉开了敦煌石窟数字化的帷幕。2006年4月,敦煌研究院成立了数字中心,主要承担起了敦煌石窟以及相关文物的数字化研究技术与应用工作。

2016年5月1日,经过20多年的数字化进程,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在互联网的广阔领域里,一次性“开凿”出跨越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10个不同朝代的30个经典洞窟,向全球开放。

此外,基于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的壁画二维数字化技术,基于激光扫描和结构光的彩塑三维重建技术,基于遥感测绘和倾斜摄影为主的大遗址数字化技术,莫高窟形成了海量的数字化成果:289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178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数字敦煌”项目的实施为敦煌文化研究留下了永久的资料,也为敦煌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基于“数字敦煌”的海量成果,敦煌研究院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出了全新的洞窟数字游览方式。

插上数字翅膀,敦煌莫高窟变得可移动、可复制、可亲近。这不仅让更多难以抵达敦煌的观众“看见敦煌”,也将薪火相传,直到“在线复制”出又一个“虚拟敦煌”,让敦煌的美永世流传。

2023年7月20日公布的2022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中,敦煌研究院“基于传统工艺科学认知的夯土遗址劣化机制与保护技术”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甘肃省文物系统第4次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也是敦煌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经过敦煌研究工作者数十年不懈努力,敦煌文物保护从基础学术研究、洞窟本体保护、石窟环境综合治理、数字化敦煌等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使敦煌这一世界文化瑰宝璀璨绽放。

从最初的用双手清沙、引水冲沙、修建“土坯防沙墙”,到崖体加固、环境保护,再到多场耦合实验保护研究;从早期的自然开放到正式开放,到预约参观,再到“数字+实体+预约+实名”;从数字展示中心投入运营到“数字敦煌”资源库开放,到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再到上线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上线……随着时代变迁,方法、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完善,使敦煌石窟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也使敦煌研究院逐步发展成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和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在保护、研究、弘扬方面处于全国乃至国际领先地位。

“文物保护,永远在路上。”苏伯民表示,未来,敦煌研究院将持续聚焦“典范”“高地”建设,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基础研究,聚焦国际前沿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大需求,积极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通过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培养顶尖人才,以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为使命,积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推进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奋力开创新时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物事业平衡协调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万及敏)

原标题:《广寻良策 让敦煌莫高窟“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