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年会暨青年论坛在京举行,会议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宜居、韧性与智慧”。本次论坛年会暨青年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会议期间,三院院领导、国家相关部门领导专家、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城市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及青年学者据主题演讲发言,从多学科、多领域分享展示研究成果与观察思考。会议历时一日,共计约百人参加,汇集当下城市发展研究、思想动态。
本文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冯长春在会议上发表的主题演讲。
冯长春教授在论坛2023年会上发表演讲
(资料图片)
大家知道,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是显著增加的,极端降水引起的洪涝灾害是城市面临的最具挑战的气候灾害问题之一。所以,如何应对洪涝风险,提升城市的防灾减灾即防洪排涝的能力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1 全球洪涝区域(1990,2000,2010,2016)
图源:达特茅斯洪水观测站,http://floodobservatory.colorado.edu
1951-1980
1981-2000
2001-2010
2010-2021
图2 北京城区主要积水点分布
大家也知道,前年郑州的洪水也是给城市带来很大的损失。我们研究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洪涝韧性的关系,它对洪涝韧性有很大的影响。从衡量城市韧性或者绿色基础设施来讲,不光是从硬件,也就是设施水平来衡量;它还包括软件的部分,包括经济社会组织部分,领导和战略的能力等等方面综合考虑。
图3 韧性城市衡量的主要指标
图4 韧性大城市分析框架 参考: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 Butsch et al,2009
要提升城市洪涝韧性,画了一个示意图(图4)分析,要降低它的脆弱性、提升它的韧性,抗灾能力就会提升。这是我们建立的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图3)。
从它的韧性和绿色基础设施关系来讲,前面很多专家,包括欧阳志云教授,也提到了,研究表明,有的测算北京增加10%的绿地能够使这个城市雨水的径流量保留提高30%,也就是可以减少径流量。比如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场飓风,公园绿地可以储水达到1亿多加仑,保护了3000多户家庭免受洪水的威胁,它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面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威胁,采取怎样的解决措施?网上有些专家提出过去我们城市排水管线管径太小,预留期太低。要把预留期提高,意味着管道的管径要很大,提升它的能力,这样它和地下各种设施投资的矛盾(会有)。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认为应该地上地下结合,构建蓝绿复合功能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增强城市的洪涝韧性。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内涵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要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去考虑,来建立点线面贯通的蓝绿复合的网络系统来提升城市洪涝韧性。蓝绿复合就是建立网络系统,既有绿色生态功能,也有排水的蓝色功能。规划上怎么样去构建,可以回到花园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最早理念的提出。
*本文经演讲速记稿件整理
注:图1-4来自作者演讲ppt文件
来源:“城中百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