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声鸟鸣,几声啁啾。北京大兴区夏天的欢愉,因为出现在瀛海四义庄麦田里的棕扇尾莺而热闹起来。一眼望去,雏鸟在麦穗跳跃,雌鸟在捕虫喂食。展翅翱翔之间,尽览生物多样性的秘密。抬头仰望蓝天,低头满眼绿意,村庄、河流、花海与麦田交相辉映,在生态大兴的美丽画卷上,以绿为底,叠绘出多彩自然的风韵。
麦田上的棕扇尾莺(央广网发 大兴区园林绿化局供图)
6月的麦田上,正欢欣跳跃的贵客是棕扇尾莺。这是一种小型鸟类,体长9至11厘米。上体栗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和棕白色眉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羽干纹细弱而不明显。此鸟常见于海拔1200米以下,繁殖期4至7月,通常栖于开阔草地、农田及甘蔗地,是一个筑巢高手,一般较金头扇尾莺更喜湿润地区。
(资料图片)
“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在大兴区安家落户(央广网发 大兴区园林绿化局供图)
据了解,大兴区目前除棕扇尾莺外,观测到野生鸟类211种。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等珍稀野生动物也纷纷在大兴区安家落户,生物多样性“朋友圈”逐渐扩大。
近年来, 大兴区依托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科学设计森林景观,织密绿色空间。在坚持以乡土树种、长寿树种、抗逆性强的树种选择前提下,更多考虑为动物提供食源的苗木品种,比如栽植柿子树、山楂树、海棠树、珍珠梅、丁香等。为小动物们提供充足“口粮”,才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食物链,增加生物多样性。
大兴区生物多样性“朋友圈”逐渐扩大(央广网发 大兴区园林绿化局供图)
自2021年起,大兴区在平原生态林地块内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成为“常规操作”。截至2023年3月,共建设完成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31处,建设小微湿地46处共2.83万余平方米,镶嵌在大兴区城乡各处的小微湿地,已成为动物们的重要饮水地。同时,增设本杰士堆194个、人工鸟巢589个、昆虫“旅馆”79个,种植食源性蜜源性植物11.68万株。大力提升森林景观和生态综合效益后,大兴区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旅客们”的安居乐土,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和分布持续增加。
持续拓绿增绿,大兴区推动新造林与原有零散绿地连通连片,畅通生态廊道,为动物迁徙提供“生态跳岛”,同时,着眼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补水等措施,使森林与建筑相交互、自然和城市相融合。
大兴区建设小微湿地46处(央广网发 大兴区园林绿化局供图)
2012年百万亩造林工程启动至今,全区累计完成平原造林30余万亩;通过拆除腾退打造精品公园16座,在闲置空间和腾退土地上实施播草种花、“五边”绿化、拆墙透绿等工程,累计建设小微绿地近60个,让绿色从一块变一片,动物从一只变一群,幸福从旅居、常住到“朋友圈”串门。
下一步,大兴区将继续当好“生态管家”,助推“绿色朋友圈”逐渐扩大,做好智慧抚育,助推人工之家成“动物世界”。以绿为名,聚民之力,推动全区绿化建设工作走深走实,形成森林与花海相依、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绿色国门新形象”。